上週三Article 19 發佈了他們最新的"The Expression Agenda Report 2017/2018"(簡稱 XPA report)。Article 19 是國際上關注表意自由基本人權的非政府組織,其名稱取自世界人權宣言第十九條「人人有權享受主張和發表意見的自由;此項權利包括持有主張而不受干涉的自由,和通過任何媒介和不論國界尋求、接受和傳遞消息和思想的自由。」

我個人對 Article 19 最深刻的印象倒是這幾年來,他們深入到以技術理論社群為主流的網際網路研究/工程任務社群 IRTF/IETF,在其中合縱連橫地推動成立了人權關注工作小組(Human Rights Protocol Considerations Research Group),希望數位時代中的基礎網路協議能夠認真地放入人權視角的考量。因此聽到Article 19自 2016年起發佈 XPA report 時,第一時間聯想到的即是自由之家 Freedom House 作了好幾年的全球網路自由報告(Freedom on the net)。因為曾留意FH 全球網路自由報告,且簡單地寫了兩三句介紹,好像不能太顧此失彼(這個成語用在這裏對嘛?)忽略 Article 19 XPA report,所以今天很隨便地看了一下它的研究方法到底是如何産出全球 175 個國家(有包括台灣哦)的量化型比較表。

XPA visualized data

原來它的數據是從 V-Dem 指標(全部有七大項 350 種)中挑選 Article 19 自身關注的可能與“表意/思想/言論與資訊自由”的 37 個相關指標,再將之劃分為五大面向。因為多事地把 Art 19 挑選的指標翻了中文(如下),才注意到 37 個當中有出現 5 個重複一次,1 個重複兩次,這讓我不禁懷疑 V-DEM 研究本身是為了解現代國家民主化狀況的量化研究,但光靠它目前 350個指標的資料庫中挑出恰當適合表意自由資訊自由的度衡,恐怕也不是挑軟果子吃就好。

一兩年前曾注意到 V-dem這個大型的跨國研究計畫,看到其中有台灣的年青學者自國外博班時代即參與其中,此人現在好像回到台灣在成大任職吧,心想既然已有台灣人了然此事,自己就偷懶地沒花時間精力進一步去了解此研究,有機會直接問這位學者就好了(當然也一直沒機會去請教,所以還是很不了解其研究方法。指標取樣的數據如何收集與生成,本文就先假裝你懂我也懂,不去探討其可信效度 :p)

雖然 XPA report 是延用了國際上正夯研究的現成數據,但報告內容的撰寫並不能因此少花精力, 除卻網站上利用視覺化工具做出來的效果外,如果翻看 110 多頁的文字內容,就會知道作者群平日文字資訊的收集與事件追踪分析,又是另一回事。

Civic space 公民空間

  1. 社會互動投入狀況
  2. 公民團體的加入和退出
  3. 公民團體被壓制的狀況
  4. 公民團體參與環境
  5. 公民團體諮詢
  6. 黨禁
  7. 司法對男/女的親近性
  8. 尊重公民自由的社會階層平等
  9. 尊重公民自由的社會團體平等
  10. 弱勢人群的公民自由
  11. 性別的權力分配
  12. 議會女性民代的比例
  13. 宗教自由
  14. 社會團體的權力分配
  15. 不同性取向者的權力分配狀況

Digital 數位化 2

  1. 網路審查狀況
  2. 男女自由討論的程度

Media 媒體 7

  1. 政府審查介入
  2. 媒體網際網路審查
  3. 媒體腐敗
  4. 媒體偏見
  5. 出版/廣播媒體的重要性
  6. 出版/廣播媒體的觀點
  7. 媒體自我審查

透明 Transparency 8

  1. 男女自由討論的程度(和數位化指標2同)
  2. 學術自由和文化表達自由
  3. 行政部門的嚴格公正與不偏倚
  4. 司法對男/女的親近性(與公民空間指標7同)
  5. 公民團體諮詢(與公民空間指標5同)
  6. 社會互動投入狀況(與公民空間指標1 同)
  7. 透明法律可合理預測執法
  8. 執行監督

保護 Protection 5

  1. 媒體自我審查(與媒指標7同)
  2. 騷擾記者
  3. 司法對男/女的親近性(與公民空間指標7同)
  4. 免於政治殺戮
  5. 公民團體被壓制狀況(與公民空間指標3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