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網路政策 slack 頻道裏得知這個最近在越南網民中暴紅的開源加密分散式社交平台 minds.com。雖然自己近來已不如早期愛嚐鮮亂試各種剛冒出來的網路服務,但看到朋友分享的帳號介面與評價,還是忍不住地跟風地註冊了一個帳號玩玩。
說起來,所謂的開源分散式(去中心)的社交平台並不是什麼新鮮事。最近一個例子是從2年前股價表現不佳投資人失望,唱衰者預言推特將臨終,2017年掀起一波跳槽到 Mastodon 的熱潮,當時不只是 Mastodon 註冊用戶的快速成長,兩三個月間各地各處 Mastodon 站台,如雨後春筍般地冒出來。更早之前的例子則有透過 kickstart 募款,引起開源社群囑目討論的 Diaspora計畫。對照 3 年前所寫的「分散式社交網路試用」,當時個人就對技客社群標榜自由自主但…..
而現在這個新進入視線中的 minds.com,又和上述的開源社交平台有什麼不同呢?本文就以個人短短有限的用戶體驗與 minds 官方公開第一版白皮書 Whitepaper 內容來做點分享吧。
open sources but decentrialised ?
既然它是一個開放源專案,其程式碼版本庫可以在 github 取得下載(採 AGPL-3.0/ MIT 授權),任何人都可以把它安裝在自己的本地機器或是佈署在某個雲端機器上。換句話說,你可以我也可以來搭建一個和 minds.com 一模一樣的社交平台服務。但 minds 和其它開源社交平台有一個最大的差異,各自建立的 minds 卻只能是孤島型一個獨立社交平台,而不若 Mastodon /GNU Social/ Diaspora 各自建立的 instance ,雖然是自己獨立運作(的一個節點 node)但各節點彼此間可以相互串接,結盟成為一個聯邦(Federation)。後者分散式去中心社交平台的特色是,只須申請某一個節點的服務帳號,用戶仍然可以遠端訂閱關注其它 instance/節點上的用戶。但目前我從 minds 的安裝指南與登入操作,未看到它說明如何操作不同 minds 機器或其它 GNU social 之間相互對話的指南,目前並未提供此功能。
crypto for what ?
minds.com 首頁粗體字的自介是:「The crypto social network」, 我個人認為 crypto 並不是指當紅的加密貨幣,雖然 minds 的運作設計上的確也放入了(加密貨幣)有償獎賞的鼓勵(下頭有具體介紹)但此處 crypto 的重點應是在此平台上聊天訊息的加密安全設計,透過強調對用戶隱私的重視,minds 也批判了主流商業平台不透明演算法的內容過濾或呈現本質上為另一種歐威爾式的內容審查,用戶無償地黏著這些大平台供應自己創作內容,但除非是上百萬人關注規模的網紅有跨業的商機代言收入,一般創作者幾乎無法獲得廣告收益分紅。故它的另一大特色則是指其透過(加密)貨幣的獎賞設計來鼓勵註冊成員們對此平台的貢獻。從實際運作來觀察,minds 平台動用到加密貨幣的比例並不算太高。
在 minds 官方平台中,其交易的虛擬貨幣稱之為「token」。Token 背後還是有一套連結到現實生活中的金錢交易行為。例如我若欲加入 minds 平台的獎賞分紅制度,則須在 wallet 錢包的設定時,提供自己的手機與銀行信用卡資料,初次加入會被扣掉一筆約1美元的「入會費」(其實是 minds 系統必須確認帳戶持有者之身份,在設定錢包時,系統預設會員願意昇級成為每月繳5美元的高級會員,如果不想每個月被扣錢,記得之後要立即取消),轉換成在 minds 個人帳戶中的1單位 token。從整個 minds 的生態系統來看,token 總數多寡端看:經營團隊注入的獎勵基金、申請電子錢包的會員人數、以及會員願意在錢包內儲值(透過信用卡)而定,所以它的代幣並不是來自用戶在電腦上安裝演算法程式拼命運算加工挖礦。拿中央銀行決定要發行多少新台幣流通的比喻, tokens 的數量也取決於用戶願意掏出多少錢存在其電子錢包,而不是 minds 系統自行決定要印多少鈔票。當完整完成 wallet 資料註冊後,用戶就可以依照官網公佈的計分方式,以個人對平台社群參與貢獻的活躍度贏取 tokens。但除了透過官方計分制度領取代幣外,也可能直接贏得某些用戶的滙款。
設定錢包 wallet 的好處,除了可透過內容發表與平台參與來取得 tokens 外,用戶也可以直接 wire 「滙款」給另一名用戶。據官方白皮書上的形容,把 Wire 稱之為一種去中心的付款方式,意即:用戶之間可以直接進行代幣交易,無須再透過某仲介損失手續管理費的支出(Autonomous Peer-to-Peer Monetization),甚致可以設定循環付款功能,例如讀者加入 minds 後,可以設定每月固定滙款 1 tokens 給我,以應援本人持續寫作 NGO 推進器的內容…….XDXD
token 還有一大用處就是可以「買廣告」Boost,以提昇提高自己的文章、圖片、影片的曝光度(views)。以目前 minds 的滙市行情,1 token = 1 美元。Boost 的買法,則有分:Feeds / Offers , 前者應是會把欲推銷的內容放送到其它用戶的 newsfeed 頁面右側的「boosted content」,1 token 可以換到 1000次觀看數。至於 Offers 則是廣告主可指定把內容投放到某一個指定的「頻道」(Channel,每位用戶即是一個頻道),猜想它可能有點像是 google 關鍵字廣告的定價高低端看廣告主願意出多錢來競標某些熱門頻道的廣告投放,讓頻道主自行決定是否接受此項投標價錢來替廣告主宣傳內容。
上頭拉拉雜雜講了這麼多 minds 平台內代幣運用在其用戶活躍獎賞、同儕匯款支付、直接廣告付費等用途,想必各位心裏最大的疑問是:這些 token 只是流通在 minds 的虛擬代幣呢,還是可以轉換成「有市場交易價值」的加密貨幣?要說明這點,就得再稍介紹一下 minds 電子錢包設計了兩個「口袋」:OnChain/ OffChain。後者是放在 minds 自家伺服器,故名思議它並不運行在"Chain",用戶之間你滙錢給我我轉帳給你的交易,minds 不會收取手續費用。但用戶如欲提領 minds 平台的虛擬貨幣,則錢包裏必須還要有一個 OnChain 口袋,其條件是用戶須有一個可收取乙太幣(Ethereum)的電子錢包地址, 把代幣從Offchain 轉到 OnChain(稱之為「提領」 withdraw),而 OnChain 的交易則是發生在外部區塊錬,故相關的交易被扣取某比例的手續交易費。(如何把乙太幣滙換成其它「主流」的國家貨幣,則請自行查找網上許多介紹教學~~)
至於 minds 一些使用的操作細節,本文就不作太多著墨,有興趣者不妨自己體驗一番。目前 minds 僅支援英文/越南文語言用戶介面環境,其它的語系正透過 poeditor 線上翻譯協作平台由各路志工進行字串或操作文件的在地化翻譯。自己一邊試玩它的平台介面,一邊忍不住著手進行它的繁體中文化,(嗚,奇怪我的點數與代幣怎麼沒有增長,有人願意贊助的話,請點此連結幫我賺一點新手介紹費的賞金吧)。希望有更多中文用戶加入,體驗看看這種集創作內容獎勵、鄉民眾籌、互助會、網路廣告投標、區塊錬潮字等多重元素的新形態社交平台。當然作為開源社群的一份子, minds 也歡迎各方程式編碼高手能貢獻專案的改善與功能強化,開發者的心血時間投入則另有一套計算分數的獎賞制度。
今年初聽聞 Matters News成立,它的官網上寫著:「借助區塊鏈技術重構優質內容生態體系。這個系統搭建優質社群平台,以信用共識機制保護創作版權,以獨特算法令優質內容浮現,以內生貨幣讓創作者、參與者獲得持續回報。」,為了維持 matters 新生體系的用戶信任,目前它仍是以透過邀請(碼)加入方式進行內測,從兩天前 Matters News 開發工程師在 Hacks/Hackers Taipei 分享經驗的共筆記錄,看起來這種社群模式的確有許多眉眉角角的問題要考慮。而 2015 年透過眾籌起步的 minds 在類似概念下推動社交平台服務,目前已進入了開放自由註冊、用戶與用戶直接進行廣告投放購買,創作者智財內容可在上頭取得利益回饋分享的大規模營運(去年底的註冊人數達成1百萬),但目前尚不知 minds 經營團隊與商業模式、用戶社群實質活躍、自創內容的品質良莠、侵權內容處理程序、爭議不實言論或騷擾惡棍等社交平台常見的課題又是如何克服因應。我個人是不太看好 Minds 主站本身能在台灣中青生代三十五歲以上的網民中捲起什麼搬家遷入的社群效應,因為就現實生活來觀察,這群人的人際網絡已穩定封閉下來,使用現有的臉書與 line 就差不多滿足了其資訊取得來源與網路社交的需求,要叫他們再在一個全新的平台上與「陌生人」互動,其可能性已大為降低。 Minds 上頭,把用戶的內容稱之為「頻道」(channel),把願意關注你發文動態的用戶稱之為「訂閱者」(subscribers),而不是「朋友」,可見它的使用理念就和 facebook 親友生活圈的作出了區隔。不過 Minds 最大的創新之處在於用戶創作內容可以直接得到其它用戶的獎賞,廣告機制的透明改良取消了中間獨大代理者的壟斷,這種貢獻型經濟(contribution economy)模式,能否為下一波的網路應用經營帶來另一番面貌呢?網路新創浪潮一波接著一波,就等海水退了看看沙灘留下什麼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