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個人常常覺得,在當前網路數位年代中,「上網」這件事已如空氣般自然存在,大部份網路使用者不須了解五層還是七層的軟硬體協議運作技術知識,就可以輕輕鬆鬆地享受網路生活的便利與好處。而這種「不必懂」,慢慢地讓變成了「不想懂」、「不願懂」的好奇心匱乏,進而害怕技術遠離技術討論,因而只能依賴所謂的專家(但可能「專家」是僅專精某一小塊領域訓練有素的「ㄍㄡˇ 」)所提供的片面資訊。

這種過度依賴「不知己之無知」的專家,情況久了,我們也慢慢地在科技與社會的討論中,失去了從系統制度去進行全面、多維與深入淺出的觀察思辨能力。近來許多關於「大數據與隱私權」所延申出來的實戰議題,如智慧城市與人臉辨識、反恐安全與社交平台帳密上繳、強制全國性身份證與納入生物特徵等等,其爭執點往往落入如何提高技術安全,如何防幣系統漏洞,但在「隱私權為基本人權」的論述上反而顯得貧乏而無力。

最近看到 Advocacy Academy 與 Privacy International 合作開設了一門「The Risks of Data-Intensive Systems」迷你課程。 關心隱私權課題的朋友,想必或多或少聽過 Privacy International 這個位居於英國倫敦的民權組織,尤其在 2013 年 Snowden Leaks 之後,我才留意到他們搭此事件改造的新CI(Corporate identity)。PI 所推動的各項從聯合國人權理事會、歐洲人權法院的策略型訴訟,英國國會歐盟議會的法案倡議,到基礎人權教育工作各式小短片,一步步打出來的戰法都令我非常感佩激賞其背後的策略運籌。 至於 Advocacy Academy 及其背後推動的 Small Media 雖然沒 PI 那麼有名氣,不過我二年前曾註冊過他們的迷你課程,還蠻值得在此再次推薦他們線上學習平台的各式課程。

回到“The Risks of Data-Intensive Systems”,姑且硬翻成「資料密集系統之風險」,這個課程在短短不到二個小時的課程裏,很厲害地化繁為簡地提供了一個清晰易懂的分析框架,讓小老百姓如我可用之來檢驗政府與私人企業在各式大數據(特別是個人資料)産生、收集、處理使用方案的制度盲點。真不愧是 Privacy International,每每我讀他們發佈的新聞稿或聲明,常有醍醐灌頂的淋漓快感。

端傳媒最近發起了人臉識別的應用,如何在不傷公民自由下帶來公共安全?的讀者意見 PK 討論。如果在讀過文中公民自由與公共安全兩造互舉極端案例論述內容後,你仍是莫衷一是,不知該聽誰的好,建議不妨花一兩個小時的時間,透由此迷你課程再來了解 PI 對於數位年代中資料密集系統從人權法治角度出發的檢析方法。保證你會對於「人臉識別是否可以幫助執法機關或公共機構更好的管理?人臉識別在公共領域的應用應當有怎樣的限制?」有一套行走江湖的拆解招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