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 年 3~4 月份, Facebook/ Cambridge Analytica 事件正夯之際,有人重新提起這份 2016 年由 Open Society Foundation 出資,由 UPturn 執行的研究報告Data Brokers in an Open Society。印象中自己曾翻一下這份報告,但似乎沒在個人網誌上留下讀書筆記或心得報告?

今天打開自電腦端的網誌 Markdown 文件儲放資料夾,才發現有一個「draft-Data Brokers」的草稿,原始文章留下的時間搓記是 2017-05-24,差不多已是將近一年前的時光。重看其內容卻想不起來當時企圖要補足的是哪一部份的內容,但留下一點點蛛絲馬跡總是勝過划船行水。過去一年,相關的研究論述,甚致是科普級的大眾報導大較是呈等比增加,但暫時無力在本文中做個階段整理,所以,先隨便把它公開好了(真的很隨便)。

對了,這一週在看泡泡網中國網友寫的一系列「監視之惡」文章,非常好看,對於互聯網監控課題有興趣者絕對不容錯過!!

以下為一年前的讀書筆記簡單整理,原文除了標點全形改正外,幾乎未再更動。

「有一部份科技駕御樂觀派」把這個大數據時代每分每秒不停「製造」、記錄下來的資料數據稱之為21世紀的「石油」,預言它一如上世紀的主要能源,將會帶動著所謂數位經濟的跳躍飛進。

樂觀者之所以這麼看重資料數據的價值,可能在於從資料的探碪分析,能更準確地預期個人消費購買行為、市場價格景氣走向、氣候變化、交通運輸流量、犯罪行為預防、…….等等各式各樣無奇不有的「預測」。當然,「預測」越接近符合真實發生的事件與結果,不只代表了其模型(可能有一套神奇的計算方程式,或稱之為演算法)的價值,也哄抬了投進去餵食的資料的重要性。

上述大致代表了主流資本主義市場觀點下對於 21 世紀黑金—-由大數據、人工智慧來驅動下一波全方位的產業與文明發展。而另外一種稍沒那麼利益驅動本位,帶著一些人道色彩光環的「自由左派」份子,則提出另一端色譜的資料使用問責呼籲提倡。本文就是想稍平衡一下對於「資料」樂觀預期的主流論述,簡單地整理近期自己所看到的一些資料。當然,進一步的論述對話在國外一些社群中早已積極地展開,只是限於本人的能力既無法一一吸收,也不可能全部介紹。

由Tactical Technology Collective 制作的小動畫短片 一名資料掮客的自白: Confessions of a Data Broker

Confessions of a Data Broker

Data Brokers in an Open Society - Open Society Foundations 這是由開放社會基金會委託 UPturn 所作的一份研究報告,全文大概 60 來頁,主要內容可分成四大塊:

  1. 如何給予“data broker”進一步明確的定義,如何從其提供的産品、服務等內容來識別定義現有市場上各形各色的資料掮客。
  2. 主要從法律與政府相關政策規範,分別檢視美國與歐盟對這些資料使用、交易的態度。
  3. 進一步從具體的文脈産業狀況來了解資料被交易使用的問題,所挑選的課題是:廣告行鎖、消費者信用報告、警察治安工作這三個領域,到底個人資料的交易與個人樣貌圖譜化分析預測是好是壞。
  4. 未來應對資料掮客的戰略方向以及許多未知的挑戰問題。

延申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