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路隱私、個人資料與 ISP(下)

上回簡單介紹過 Swire 等人於 2016 年 2 月初次發表的報告「Online Privacy and ISPs」,Swire Paper 主張鑑於現今( 2016 年左右)網路生態變化與技術發展, ISP 能夠掌握的用戶資料已比諸 20 年前大幅減低,今天對個人資料收集與隱私傷害威脅更巨者應是來自:社交媒體公司、搜尋引擎服務、網頁電郵與聊天訊息軟體、手機作業系統、瀏覽器,線上影音和電子商務等等其它網路業者。

然而有人則不盡同意 Swire Papers 之見解,Upturn 隨即在不到一個月的時間內( 2016 年 3月)發表了「What ISPs Can See」,爭執 Swire Papers 主張科技進展可削弱 ISP 對消費者網路使用活動監控之樂觀立場,Upturn 盼望透由此文提出更週嚴意見的補充,有助於決策者、數位權利倡議組織、一般社會大眾能更周全地掌握科技現實的進展與應用狀況,以理性討論與建設性對話作為公共政策制定的理性基礎。

既然已寫過 Swire Paper,同樣為了平衡資訊比重,當然不能略過對這篇「What ISPs Can See」之介紹。

網路隱私、個人資料與 ISP(上)

作為一名長期的網際網路 internet 愛用者,即便曾協助作過一點點網路自由(對抗言論審查封鎖或是加密、提高使用者隱私等)工具軟體與相關資訊的中文翻譯推介,但是過去一年自己才更有意識地懷疑於到底我的哪些「個人資料」,如何在我使用網際網路時上被(哪些人)收集、處理,甚致是更進一步地在我未明確知悉與授權的狀況下,「轉售」或提供給哪些第三方來其它目的的使用。

為了追究上述個人的小小疑問,最近試圖著系統化地作點功課,並將這樣的資訊記錄下來。想像也許某一天,向來自認一生坦蕩蕩每天在網路上公開三餐吃什麼的過路人看到這樣的個人資訊在網路上裸奔流竄的現實後,會重新好好想想在數位時代中個人資訊曝露程度與保護段是否要再調整。